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,住有所居是美好生活的基石,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矢志不渝的追求
保障房建设,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,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,展现中国住房制度的不断完善
对于每一位中国人而言,房子之于家的意义不言而喻。这段时间,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摄制的专题片《安居中国》播出,通过讲述普通人房子和家的故事,呈现中国住房改革尤其是保障房建设的历程,展示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不懈努力。
在四川成都,“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”常态化、规范化、制度化,在政策上消除户籍差别。在湖北武汉,过去数万人生活的*棚户区,在棚改之后迎来新生。在安徽合肥,低收入人群锁上低矮的老房、走出狭窄的街巷,走进明亮通透的公租房、廉租房。一砖一瓦、一门一窗,广厦万间、心安万家,保障房建设不断满足着人们对家的向往、对亲情的守候。住有所居,是庄严的承诺,也是温情的关怀。
无数微观个体住房条件的改善,为中国住房改革尤其是保障房建设写下了*温暖的注脚。数据显示,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,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.3平方米,增长为2018年底的39平方米。同时,国家大规模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,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,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国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030万套,惠及一亿多住房困难群众。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,住有所居是美好生活的基石,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矢志不渝的追求。
保障房建设,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。2011年,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被写入“十二五”规划;2013年至2015年,国家每年出台一个关于棚改的专门文件;2015年,中央提出三年改造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的目标……既有中央的顶层设计,又有各地各部门的严格执行,上下合力、稳扎稳打把蓝图变为现实。在棚改过程中,中央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,各地各部门先后出台财政补助、土地优先供应等政策配套,形成了上下联动、左右贯通的合力攻坚之势。联合国副秘书长、人居署执行主任迈穆娜·谢里夫由衷感慨:中国政府制定的住房保障政策,相关案例以及倡议,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。
保障房建设,展现中国住房制度的不断完善。中国的住房制度,一直坚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,让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得益彰。1998年开始推进住房商品化、社会化,改变了中国人的居住方式;在这个过程中,同时发挥政府的保障、兜底作用,建设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。这些年来,一系列改革举措陆续出台:公租房、廉租房并轨运行,实施精准保障;共有产权住房在北京和上海率先试点探索;农村危房改造和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,改变了像大凉山这样贫中之贫地区的居住环境;外卖小哥、新就业大学生等“新市民”群体,也同本地户籍人口一样,成为住房保障的受益者……这些创新更加丰富了中国的住房制度,为“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”注入不竭动力。
家是*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有了家,才会有安身立命之所;有了家,才会有稳定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实现一个个家庭住有所居的梦想,将汇聚为一个国家砥砺前行的力量。
- 安居中国